杜振康:共享經濟模式成功 3 件事
發布時間: 2015/07/15 13:15
自2013年起,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及O2O(Online-to-Offline)的營運模式在一兩年間爆發起來,外國成功案例有Airbnb,本地也有大家熟悉的GoGoVan。
需久候報價 不如找實體商戶
這類模式的成功,令巿面上一窩蜂出現大量不同行業的模仿者,我也有參與一個本地共享經濟手機程式的設計及開發,在過程中我認為類似的商業模式必須配合以下幾個元素才有機會成功。
1. 明碼實價:
一些例如「家居維修」的共享經濟項目,會先要求客戶提供維修項目,然後由師傅在網上或手機Apps報價。要知道,顧客在手機或網上落單,其實已經在冒險,如果要購買的服務不是像手機買戲票般明碼實價,而且要等上半天才知道實際要付出的金額,那倒不如直接找家實體商戶來得快。
2. 「翻單」頻密:
繼續以「家居維修」為例,試想像你家中一個月出現兩次「爆水喉」或「壞電掣」的機會有多高?如果考慮每增加一個新客戶的成本,吸引同一個客戶不停「翻單」,會比不停找新客戶划算得多,而這也是GoGoVan的成功因素之一。
3. 吸引服務提供者加入:
在這個人人皆用Apps的年代,只要服務方便、價格相宜,要有客戶願意嘗試新服務不算太難。相對之下,要成功說服現有行業的服務提供者加入就要難得多。
他們可能已經從事相關工作幾十年,不習慣新的商業模式,甚至有機會聯手打壓新的「競爭對手」。
而服務提供者一旦不足,即使有客戶願意嘗試,不能提供服務也是枉然。所以在共享經濟服務推出之前,必須確保有最低限度的人手去應付定單。以Uber為例,除了兼職司機外,也會聘請一部分全職司機,確保全日24小時皆能運作。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
撰文 : 杜振康 香港無綫科技商會執行委員會委員/Nuthon IT Solutions創辦人